人才培养

Personnel Training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 > 正文

 学子简介:陈乐全,男,软件工程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生期间跟随谢伟教授从事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发表学术论文;在校时本着服务师生,锻炼自我的理念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曾担任院研究生会副主席和主席一职,获得了“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获得2021年国家奖学金。毕业后签约上海传英公司算法工程师岗位。


他的研究生故事

陈乐全和华师的故事开始在调剂复试的那一天,记得那天中午他在博雅广场的长椅上有期待有惶恐,畅想了很多未来的生活,想象着三年后会成为怎样的人。随着录取电话的拨通,他开始联系导师,学习领域的相关技术,彼时的他想在领域中留下些痕迹,一方面是想对三年时光有一个交代,另一方面他知道一个人的立足之本是内在的思想和具备的本领。在学习策略上陈乐全要求对所学领域中的知识点要精学,并且对于工科来说很多实验需要动手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对于相关领域则要泛学,多多思考、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在时间安排上,他往往会提前规划半年到一年的目标,明确每个阶段应该完成的事情。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意外,一次临近投稿截止日期时,陈乐全的实验还没做完,论文还没写完,为了按时投稿,他每天早出晚归,废寝忘食,避免影响后续计划。他说那段时间真的非常紧张,全身的神经都紧绷着,睡觉的时候都在想下一步该做什么。

除了枯燥的学业和科研,研究生的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学术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为了综合发展陈乐全参加了班长的竞选,巧合之下成了计算机学院研究生会的副主席。对于这个角色一开始他也感到迷茫,怀疑自己能否有精力处理好课程、科研、学生工作、感情的多重挑战,毕竟刚入学的各种事情实在是太多太杂了,剪不断理还乱。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失败了,他也消极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陈乐全仍然尽可能把时间安排好利用好,把各个目标都完成好,后来他戏称这是编程思维的活学活用,写代码要高内聚低耦合,做人做事也如是。

除了这些,陈乐全还买了相机,学习摄影,拓展自己的爱好;因为疫情,入学时计划好多想去的地方,临近毕业的时候还没有去成,在他的心中这注定成为一个遗憾。人生无论是哪一种结局,大多数都是自己的选择。既如此,就应该不负时光,积极面对,想做的就立马行动起来,活的潇洒一些。我们只管设立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去完成,剩下的就让时间去回答。

他的就业选择

就业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陈乐全也不曾幸免,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与国企之间的选择上。纠结的起因是陈乐全在研二暑假期间的实习经历,去公司实习前充满对职场的期待,而真正的体验过后却是让他倍感疲惫,其中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因此秋招的时候他一度想找个国企“躺平”,事实上他找了并且也确实收获了好几个待遇优渥的国企岗位,无论是薪资还是岗位匹配度上都挺不错,不过经过一番的思想斗争后,他还是选择去外面锻炼和提升自己。

陈乐全在秋招时互联网公司和国企都有尝试过,他的感受是除了面试技巧可以突击外,无论哪个单位对于基础知识的储备都很看重,这些都需要平时不断学习和积累。然而两者却有些许不同,互联网企业相对于国企,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相应地也会拥有更高的薪酬待遇。因此他建议学弟学妹们,如果未来想从事互联网公司,一定要做好知识和技术上的充分准备,如刷足够多的算法题,背熟常考的八股文,多看看相关的面经,以及练习一些网上的项目。另外,陈乐全提到对于科研大佬,优秀的论文成果会极大降低上述的要求,甚至企业会主动上门联系;学弟学妹们有机会一定要去外面的企业实习,实验室的科研环境和企业中的生产环境差距是很大的,真实场景下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能够更清楚自己应该需要学什么、怎么学。

陈乐全对于面试技巧方面也有所分享。对于面试过程,要对简历上的内容烂熟于心,几十分钟的时间里,面试官就是根据简历上提到的内容不断深挖,因此对写在简历上的内容一定要很熟悉,凑数的项目很有可能是在给自己挖坑。另外做过的项目在数量上要有一定量,同时也要有深度,你对技术越熟悉,在最后也会获得更加丰厚的薪酬回报。最后就是要放平心态,大部分人需要面试好几家公司才能收获一份满意的offer,因此面试表现不好的时候,不用垂头丧气,毕竟是双向选择,说不定下一家会更好,每次面试表现不好的地方好好总结,下次把这个坑给补上就ok啦。

面向未来,自我寄语

陈乐全在此也对自己写下了十年后的寄语,他希望自己在十年后可以:

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灵。也许烦恼无处不在,挑战时刻环绕身旁,请相信自己能战胜他们!即便是在落寞无比的时刻,请记得微笑,雨过天晴后的彩虹一定很美!希望十年后的你可以健健康康、生活美满、心想事成、年薪百万、财富自由。

上一条:徐冲:相信努力与坚持的力量

下一条:羽球飞舞,扬计科风采 | 看计算机学院师生激战“华研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