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为技术》2025年第1期以《华中师范大学携手华为,共育新工科人才生态》为题,围绕课程共建、模式共创、人才共育等方面,对我校与华为公司校企协同、共育新工科人才的生动实践作专题报道。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华中师范大学携手华为,共育新工科人才生态
2017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为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创新人才中心(后更名为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标志着双方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序幕开启;2020年9月,双方共建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七年来,借助华为ICT学院项目,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引入华为丰富的产品、课程、师资等资源,深化“课程-实践-竞赛”三位一体、融合共建的育人模式改革,形成了产教协同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有效探索和生动实践。
课程共建,构筑新工科育人平台
依托华为ICT学院和“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双方在联合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持续进行探索。从2020级开始,我校计算机学院在每届本科生中选拔45名优秀学生,单独组建成“华为课程基地班”;配备优秀师资,采取“班主任-副班主任-专业导师”的培养模式,选拔能力突出的老师担任班主任,邀请华为有经验的工程师或管理人员担任副班主任;实施基地班本科生导师制,每名导师指导2-3名基地班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学术训练、创新创业等活动。
我校与华为联合课程开发和教学,共计开发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21门课程(如图1)。这些课程一方面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引入了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将鲲鹏、昇腾和华为云的知识点与现有的课程(比如“数据库”、”云计算”)相融合,将openGauss数据库、鲲鹏处理器等先进技术融入核心课程,推进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改革,更新“理论和实验教学大纲、教学PPT、实验指导”等教学资源,提升核心课程中华为技术方案的教学与实践质量。

图1: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为开展联合课程开发
我校计算机学院选拔实践能力强、科研成果丰富、教学技能优秀的20多名骨干教师,精心备课、研课,制订教学计划,建立课程团队和资源,打造优质课程,既有力保证了基地班的教学质量,也有效推进了学校的师资建设。近年来,我校多次邀请华为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讲授创新实践课程,采用“理论精讲+项目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华为设备与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应用华为云与Atlas 200 DK开发板实现边云协同、基于昇思MindSpore进行目标检测算法开发,以及基于昇腾AI基础软件CANN开展目标检测应用实战等,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同时,实施华为课程“金课建设”计划,现已立项《数据库原理》和《计算机组成原理》两门金课,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和实验条件。2023年,学院葛非副教授的《HarmonyOS物联网开发基础实践》一书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校还与华为共建了“数据库课程”教育部虚拟教研室,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余项,5名教师入选华为布道师。
通过对华为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许多毕业生或保研、考研至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头部高校深造,或入职行业头部企业,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
其中,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基地班成员、2020级本科生赵潇帆同学与团队聚焦AI辅助宫颈癌诊断系统,助力女性健康,首次实现了检查报告自动生成的宫颈活检系统,并突破了AI辅助图像判读的局限,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特等奖,并推免直博至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统方向继续深造;首届基地班班长、2020级本科生郭俊彦,凭借卓越的科研能力与领导能力,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量级赛事中屡获殊荣,本科期间获国家公派留学资格赴维多利亚大学交流学习,本科毕业后赴伦敦大学留学深造。
基于坚实的校企合作基础和突出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2019-20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华为ICT学院优秀创新人才中心”,2022年荣获“优秀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合作奖”,2024年荣获华为“全球优秀人才联盟伙伴奖”。
模式共创,课外实践拓展育人资源
除“以课堂为中心”共建系列课程外,我校和华为还共同推动课外科创训练,多次合作举办昇思MindSpore创新训练营和华为昇腾AI创新训练营(如图2,图3),成效显著。创新训练营面向华中地区重点高校学生,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项目答辩等方式,提升学生的AI技术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至今已有200余名学生参与,受益匪浅。

图2:华中师范大学举办昇思MindSpore创新训练营
训练营采用华为技术专家授课,营员集中学习、线下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昇思MindSpore技术特性、华为昇腾AI全栈解决方案等。课程由昇思MindSpore布道师、生态技术专家、华为院校解决方案高级讲师等专业人士授课,配备华为云ModelArts平台和MindNLP套件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训练营鼓励学员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兴趣方向,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实践项目。学员们通过项目答辩和动手实践,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新能力,获得专家的指导和反馈,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加深了对新理论、新技术的理解,从而系统提升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图3:华中师范大学举办昇思MindSpore创新训练营
来自华中地区多所重点高校的学生齐聚华中师范大学,在创新训练营中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有的学员在入营前从未接触过大语言模型,但在训练营期间从基础的注意力机制开始学习,成功使用MindSpore开发能够处理图片和文字的多模态模型原型;有的学员虽然此前没有使用过MindSpore,但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将之前在PyTorch中积累的经验有效迁移,快速上手MindSpore框架,对ChatGLM(智谱清言)大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和测试,成功发现并验证了模型在安全性方面的潜在问题;还有的学员本科期间就积极参与MindSpore社区,贡献了多个深度学习经典算法的MindSpore实现版本,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出色的实践能力,顺利进入华为实习。
尽管学员们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背景,但都在创新训练营中加强了交流互动,熟悉了昇思MindSpore全场景AI融合框架的技术特性和昇思大模型平台,通过实践为未来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领域的科研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人才共育,专业竞赛解决真实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不仅把专业竞赛作为提升学生科创能力的重要抓手,更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验手段,积极对接行业需求,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华为ICT大赛2023-2024中,我校参赛学生不仅与国内精英学子同台竞技,还与国外ICT人才一起比拼,在竞赛中提升专业能力,并培养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真问题”的能力(如图4),荣获创新赛全国总决赛和全球总决赛特等奖各一项。

图4:华中师范大学参赛队伍在华为ICT大赛2023-2024全球总决赛的舞台上,与世界各地的精英学子同台竞技
2021级本科生王蓉、彭若菲、王毅婷受指导教师彭熙的启发,聚焦智慧农业,探索制作了融合智能巡检、病害识别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农业巡检机器人,荣获创新赛全球总决赛特等奖。项目使用华为自主研发的Atlas 200I DK A2主控板作为核心,运用DevEco Studio和ArkTS UI开发框架,应用Gold-YOLO算法进行农作物的病害识别,并开发了一款鸿蒙APP方便用户使用。
2021级本科生王庆焱、谭婷婷聚焦医工结合,在指导教师姚华雄的指导下,作品《寻医有道——基于MindSpore的智能问诊医药系统》荣获创新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项目运用MindSpore、Ascend、ModelArts、HarmonyOS等多项华为技术,通过微调的大语言模型结合LangChain框架搭载知识库,设计了智能药柜、鸿蒙APP和送药机器人三大实体,探索为社区用户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常见病问诊、非处方药治疗方案和急救知识问答服务。
在专业竞赛锻炼中,他们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突出的综合素质,最终也收获了自己的“人生成绩单”。王蓉、彭若菲、王毅婷于2024年9月分别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王庆焱、谭婷婷则被推免至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此外,2020级本科生李劲哲同学参加华为ICT大赛2021-2022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球总决赛三等奖、TECH4ALL荣誉,通过这次比赛,他第一次完整实现人工智能项目,成功推免至复旦大学继续深造。
未来,华中师范大学将与华为继续深化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优化ICT人才生态链,培育全面发展、自立自强的创新型和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为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