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记者团讯(通讯员 姚万鑫 王妍惠 高涵 编辑 黄丝语 胡一凡)11月14日晚,由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办,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承办的第53期“百年求索·院长讲坛”于南湖综合楼N111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蒋兴鹏教授,带来题为《人工智能开启科研第五范式——解读2024诺贝尔奖为何青睐AI》的专题讲座,计算机学院团委书记肖克、2024级本科生辅导员赵丹、2024级本研学生参加活动。本次讲座由肖克主持。

为帮助新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如何开启科研第五范式、探讨2024年诺贝尔奖对人工智能的高度关注背后的原因,蒋兴鹏从“AI与2024年诺贝尔奖”“科学研究的五大范式”“科研第五范式的到来”“第五范式对未来科学的影响”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展开讲解,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的辅助作用及其对科研方式的影响。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的表彰分别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基于机器学习预测蛋白质的结构。蒋兴鹏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奖项内容与获奖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提出人工智能在科研中的角色正在发生从辅助劳动到替代决策的转变。
在谈到科研历史进程时,蒋兴鹏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科学研究的五大范式,分别是以观察实验为特征的实验科学范式,以数学建模、逻辑推导为特征的理论科学范式,以高效数据处理、数值模拟为特征的计算科学范式,以数据驱动、模式识别为特征的数据科学范式,以预测生成、自适应为特征的人工智能驱动科学范式。如今,人工智能正推动着科研第五范式到来,他强调:“人工智能在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预测方面的能力,帮助科学家们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

蒋兴鹏以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效为例,表示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科学发展核心动力,而跨学科创新可以开辟新的科学领域,产生新的科研模式和科研成果。这些分享让同学们对跨学科创新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反响热烈,蒋兴鹏与同学们亲切交流,针对新生对如何切入学习人工智能、接触前沿技术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讲座尾声,蒋兴鹏进行了总结。他鼓励学生们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信息检索和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等优质教育平台。同时,他也建议同学们将百度公司推出的文心一言大模型作为接触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途径。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审核人 | 蒋兴鹏 庄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