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峰,男,中共预备党员,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马于涛老师。参与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主导宫颈癌辅助诊断算法研究与软件系统设计开发。以第一作者录用1篇CCF B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合计获得各类荣誉表彰十余项;带领团队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和银奖。

心之所向,矢志不渝
信仰引领行动,理想指明方向。朱汉峰总是怀着满满的热爱与期待面对他的每一天。在寝室,他是温暖的力量。无论是谁的东西坏了,他总会承担起动手修理的任务。在实验室,他是清洁的能手。只要轮到他值日,地板总是能变得一尘不染。在党课培训班,他是勤奋的班委。在图书馆,他是求知的学子,会认真阅读前沿文献,复现经典实验。他坚信,个人的成长不仅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更是为了给社会贡献力量。信仰的光芒既为他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又点燃了他为梦想拼搏的澎湃激情。
精益求精,勤勉笃行
研究生生活伊始,课题组事务繁重,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承担的事务也很多。但朱汉峰知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学习和成长不能靠等待,而要靠多问、多想。面对导师布置的任务,整理文献或是执行方案。他学会了梳理-排期-反馈。明确任务的核心与优先级,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方案,鼓励自己及时沟通反馈。就这样条条执行,最终才能把每一个细节做到了精准无误。即便课程任务繁重,他挤出午餐和深夜时间整理数据,在保证能取得优异课程成绩的同时,潜心将每一项基础工作做得扎实高效。他总是鼓励自己要学会改变思维习惯,把解决的困难的成果当成对自己的鼓励。他践行“精益求精、勤勉笃行”的态度,为课题组的建设和自己的科研生活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庶竭驽钝,锲而不舍
马于涛老师提出了将先进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技术智能化,开发一套智能宫颈癌辅助诊断系统的构想。马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创新机遇与社会价值,积极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对此,朱汉峰主动承担核心任务,积极组建开发小组,并带领几名志同道合的本科生全力推进这一创新项目。目标实现需要从零开始探索,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挑战。他多次与团队成员深入沟通,倾听意见、协调分工,同时前往医院,与临床医生展开深入交流,以确保系统开发契合实际需求。在此过程中,他还精心规划技术路线、功能实现、合理平衡团队成员的学习与开发进度,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经验,他便在Github和Stack Overflow上大量阅读整理总结和不断尝试。为了加速系统开发进程,他整理了大量技术文档,细致记录每一个问题,反复推敲并优化每一个细节。即便遇到从未接触过的难题,他也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迎难而上。他深知,有些事情只有亲力亲为才能确保做到最好,而这种坚持不懈的态度,帮助团队一次又一次地跨越了困难的高峰。
初心如炬,笃行致远
团队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和相关专家的认可,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被推荐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然而科研、开发、备赛三线并行,突发状况总是层出不穷,他时常需要中途处理新任务和新问题。生活被忙碌塞得满满当当,但是他总是直面困难。朱汉峰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始终保持坚定信念。他想到的永远是“挑战自己,这些我能解决”。室友常感慨他日常满满;师弟师妹则由衷的钦佩他精力充沛。对此,朱汉峰总是笑着回应:“想要做好一件事都不容易,更何况我是在同时做好几件事。”尽管一路奔波,他始终迎难而上,检查每天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让团队最终披荆斩棘,在“挑战杯”等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大奖,为那些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拼搏赋予了深刻意义。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朱汉峰依然保持初心。他深知,人生的挑战永无止境,他将继续砥砺前行,追求卓越,期待在未来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他以坚定的信仰为指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心之所向、矢志不渝”的真谛。在科研的道路上,他精益求精,勤勉笃行,不畏艰难,勇于挑战自我。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更在团队合作和社会贡献中展现了新时代研究生的责任与担当。